楊 清 仁 對 話

  

文 化 工  作 室 簡 介     工 作 紀 錄     枝 仔 冰 文 化 走 廊     活 動 花 絮     楊 清 仁 對 話     灌 溉 園 地     社 區 相 簿

趣 聞 軼 事     小 城 故 事     社 區 討 論     社 區 關 懷     社 區 問 卷     社 區 總 體 營 造        社 區 網 站     資 料 更 新

 

  楊 清 仁 :      

 

   您 的 對 話 :

   

 

地方的代誌

源起

 

    許多年前, 在美國讀書的時候, 見識到美國的三百多家連鎖店的生鮮超級市場, 是如何全球運籌帷幄, 宏觀經營的.

 

    回到台灣以後, 剛好政府開始討論如何加入GATT的事情. 後來GATT改名為WTO. 台灣也如願的加入WTO.

 

    大家都知道, 加入WTO後, 第一個受到衝擊的是農業. 接著開始一大堆有關農業拯救的討論. 但是討論歸討論, 如何拯救農業? 農民似乎都還沒真正感受到相關單位的解決方案.

 

    彰化縣溪湖鎮是標準的農業鄉鎮, 四百年來農民在此安居樂業, 傳宗接代, 是我的故鄉.

 

 

親身感受

 

    驀然回首, 才驚覺到家鄉正面臨危機? 故鄉的農民們卻還渾然不知大限將至.

 

    我們知道政府任何的政策的制定, 從形成, 實施到成果, 都需要時間. 況且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從來沒有過的經驗, 所以沒有足夠的數據提供給政府以及民間智庫, 作為施政的參考.

 

    為了台灣經濟整體的發展, 政府一定想盡辦法要進入WTO. 換句話說, 農業肯定是要被拿出來當做和其他國家談判的籌碼, 而且農業這個籌碼是拿來當犧牲品, 交換其他工業或者是商業條件的, 這個態勢是非常明朗容易解讀的.

 

 

農業的痕跡

 

    農業曾奠定早期台灣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荷蘭人追逐"糖"這個巨大的商業利益, 跑到台灣來, 甚至派遣軍隊保護這個殖民地.

 

    清朝時期, 雖然下禁渡令, 但是閩粵人士移入台灣不絕於途, 將台灣從蠻荒之地, 開墾成為孤懸於海上的冒險家樂園.

 

    日本人執行"工業日本, 農業台灣"的政策, 倍增的國力, 引發軍閥更大的野心, 最後雖然戰敗, 但是仍然是奠定台灣農業現代化的基礎.

 

    民國政府入台, 為求政權的穩定, 改良共產黨的農民革命解放手段, 推行柔性的耕者有其田政策, 大地主得到四大公司的股票後, 轉型金融和工業, 活絡資本市場, 佃農擁有土地, 勤奮耕作, 農業生產大增.

 

 

農民和土地的感情

 

    農民和土地的情感, 絕非大家所能想像的.

 

    老農民年輕時, 是個佃農, 沒有土地, 沒有安全感, 每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勤奮耕作, 勉強換來今天三餐的溫飽, 可是卻要看地主的臉色, 擔心地主將土地收回, 渡過無法確定的每一個明天.

 

    耕者有其田和三七五減租以後, 老農民終於擁有一塊安身立命的土地, 那是他們有如溺溪時抓在手中的那根漂浮樹枝.再怎麼樣, 拼老命都要牢牢的抱緊抓住. "沒有土地, 就沒有明天".

 

    "沒有土地, 就沒有明天", 所以即使耕種是不賺錢的行業, 還是不能放棄. 台灣的農民已經是科技農民, 太進步的農藥和肥料科技, 讓農民產生絕對的依賴心, 在政府封鎖外國農產品進口的情況下, 還能保有一絲絲的競爭力.

 

    然而現在不同了, 河川上游的水壩, 阻止下游的農田補充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礦物質, 加上過度的農耕, 土地已經不再肥沃了. 工業生產排放出來的污染, 從空中和排水無所不在的污染台灣的耕地, 土質酸化了.

 

    台灣的農業生產成本和品質, 開始難以和從走私或者是正常管道進口的農產品相抗衡.

 

    農田如果不耕作, 就會長草荒廢, 荒廢的土地很難恢復耕作, 所以種田雖然不賺錢, 農民還得為了保持地力, 勉強的耕作.

 

    種田不賺錢, 農地的價格也直直落, 土地似乎不再是資產, 而是一種負擔, 而且這個負擔是絕對不可以輕言放棄的.

 

    偶有農民缺錢將土地拿出來賣, 現在是乏人問津, 價格雖然便宜, 但是買了就是增加自己的負擔. 和當年農業的盛況, 真是判若兩人.

 

    農地出租也不行, 因為耕者有其田的法律還沒廢止, 如果土地租給別人, 到時候連最後的老本都沒了.

 

    為了選票考量, 政治人物對耕者有其田的法律修正或者廢除, 避之猶恐不及.

 

     這樣也不行, 那樣也不行, 農民應該怎麼辦?

 

 

昨是而今非

 

    因為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政策, 農田被細分成以"分"為單位(P.S.一分地等於235坪). 這個土地單位, 大概只是美國的住宅面積單位.

 

    確實也如此, 農民們在農田上蓋起密密麻麻的宅院, 養活滋生的子孫. 搭起鐵皮屋給兒子做地下工廠, 其他收入是農民的經濟主要來源, 賺了錢, 再來買農地.

 

    耕者有其田的法律還在, 可能被三七五的陰影, 讓農民們不願意將土地提供出來響應政府推動的大農代耕方式. 因為如果土地租給別人, 到時候連老本都沒了.

 

    為了選票考量, 政治人物對耕者有其田的法律修正或者廢除, 避之猶恐不及, 沒有人願意碰觸這個議題, 讓時間和老農的凋零, 自然解決問題.

 

    不敢從問題的根本解決, 政府在刻意蹉跎之間, 台灣的農業問題也越來越沉重. 每年用更多的金錢來解決小農制所產生的農業問題, 歷年來累積的金額非常驚人.

 

    現在這個問題由兩千三百萬人大家一齊承受, 補貼性的農業政策, 資金由全體國民繳稅買單.

 

    耕者有其田和三七五減租是當年政府的德政, 台灣的農業發展有其關鍵的歷史定位, 數十年後, 卻變成阻礙今日農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這個魔咒不解除, 台灣的農地很難再兜回來, 形成一大片的農地, 提供大型農業機具作業, 執行類似外國的大農場經營.台灣的農業終於無法和大農場低成本的農產品競爭.

 

    從法律上來說, 原本是地主和佃農之間的契約行為, 當年被政策性的扭曲後, 政府也知道對地主是不公道的, 難以再次強制性的不公平解決.

 

    其實這個問題現在已經不難解決, 因為所剩下的三七五減租土地已經不多了, 依源前例, 政府最後一次徹底的施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發行公債或者是國營公司股票, 讓地主或是佃農各自選擇股票或是土地, 執行完畢, 法源廢除. 

 

    耕者有其田的法律問題一日不解決, 台灣的小農問題便無法解決, 農業經營成本無法降低, 台灣的農業就沒有競爭力, 農業問題將成為政府永遠的包袱.

 

 

怎麼辦?

 

    農產品不賺錢, 農地沒人要, 棄耕也不行, 農民們又沒有第二專長輔導轉業, 農民的未來怎麼辦?

 

    農業的基本問題的題目太大, 不是我們可以解決, 但是故鄉的農業已經是不能再等了,  怎麼辦? 

 

    所以八年前, 我們開始回故鄉蹲點, 在政府的農業政策尚未明朗化之前, 自己想辦法先動了起來.

 

    這些年來,終於看到故鄉沒有受到WTO的衝擊, 有效的民間規劃,來自民間的再生力量, 反而是更加的蓬勃發展.

 

    相關單位也開始關心我們的家鄉,可是好像還缺少行動.

 

因為農民似乎都還沒感受到相關單位的解決方案,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楊清仁對話

 
感謝        提供免費網頁空間

1024*768

解析度建議

聊天室 留 言 版
加入工作室 會員聯誼

 

 溪湖網路家族

Quick Jump: